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实际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突破,其建设意味着要有相应的“大课堂”“大教材”“大先生”。思政课教师应有争当“大先生”的决心,不断夯实教学基本功,塑造“大课堂”,把握“大教材”,更好连接内容与学生,讲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更新对课堂的理解,用好每一个课堂。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传播理念、分享价值,学生获得启迪、开启心智、提升能力的重要场所,包括教学主体、客体、介体等要素。与传统“小课堂”相比,“大思政课”更重视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更关注学生与现实的“对话”,是对传统课堂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突破、教学主体与授课方式上的变革、教学媒介上的创新。具体而言,“大思政课”的教学场所不只有学校、教室,也可以是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授课主体不限于思政教师,也可以是榜样模范、产业工人;教学内容来自于书本,也包括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思政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大思政课”的内涵与外延,用好每一次教育机会,做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让哪里有学生哪里就有思政课成为一种社会现实。
深入把握教材内容,讲透每一个道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习惯与规律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是使思政课“活起来”的关键一招。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熟读理论教材,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课堂更加深刻,还必须深入把握党领导人民在中华大地上书写辉煌的“大教材”,深入挖掘典型事件、热点事件背后的科学理论、思想与真理,用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通过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鲜活案例重新整理、科学编排,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现实之需,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之中。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讲活每一个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面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新一代青年学子,思政课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学习习惯,用学生能听懂、喜欢听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新媒体与信息技术“请进来”,消化吸收、融入教学,让知识在眼前“动起来”;要走到学生当中去,走进学生的话语体系中去,将教学内容翻译成学生群体的“行话”,成为学生在话语表达上的“同龄人”,让真理在耳边“舞起来”。
文丨黄燕婷(作者工作单位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丨周师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