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佛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和国民生产总值超万亿城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扬优势、补弱项,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广东篇章贡献佛山力量。
深入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整体上把握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明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实践指向。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发展是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党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科学判断,也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阐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因此,现阶段回答发展与环境的问题,已经不再停留于主要解决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环境负影响问题,而是把侧重点转移到运用更高质量的发展方式来减少环境影响、减轻资源压力。这也意味着在环境治理上,我国已从历史被动转向历史主动。
其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双碳”战略,是当前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迈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它之所以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在于它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发展相关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加速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虽然实现“3060”双碳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但仍要积极稳妥加以推进。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旨在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贯穿着深绿基调。“高质量发展”强调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模式,“碳达峰碳中和”规定了具体指标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想目标与状态,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生动图景。其实践指向是,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这为佛山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以及佛山“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答卷指明了重要方向。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佛山路径建议——
1、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从源头上防治生态环境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之策。
首先,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抓手,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这也是降碳的重点依仗所在。佛山是制造业大市,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率高、产业集群基础雄厚。既是万亿级城市中罕见的工业占比近六成的城市,也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发展模式,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全面提升发展能级、构建新增长引擎、形成高科技重环保低能耗的生产方式。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2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助力佛山制造迈向高端化、绿色化、低碳化。佛山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围绕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等方面,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创新高地,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当好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其次,打造绿色清洁生产示范产业园区,争当绿色清洁生产领头羊。作为老牌制造业大市,佛山面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课题,不仅仅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问题,还面临传统制造业、落后产能的减污和绿色化的问题。佛山“515”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务必成为绿色清洁生产领头羊”。为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打造绿色清洁生产示范产业园区,可以在三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有序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运行能效。二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三是严格落实产业准入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并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等方式,做好产业发展引导。
再次,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大力宣传绿色文明,加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的教育,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同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让每个佛山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和受益者,为建设美丽佛山贡献个体力量。
2、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佛山宜居指数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以制造业立市的佛山,曾经因为改革开放早期的快速发展、粗放发展遗留下生态欠账,在成为中国制造名城的同时也面临环境污染的挑战。十八大以来,佛山通过一系列重拳出击,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辉煌战绩,连获环保领域国家级荣誉。在新阶段,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要在巩固已有成效的基础上,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结合点、线、面系统推进,推动“务必成为环境系统治理领头羊”目标的实现。
一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2021年出台的《佛山市水环境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理实施方案》为主要依据,全面开展治水行动,做到“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二是加强汽车尾气、细颗粒物和臭氧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基本消除中度以上污染天气,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三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推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四是推进污水、垃圾、固废处理设施城乡均衡覆盖,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佛山的宜居指数,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3、不断深化生态城市建设,打造现代化人文都市
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使自然、城市与人共生共荣、相得益彰,不仅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要。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佛山答卷,画上点睛一笔。
深化生态城市建设,实现“务必成为生态城市建设领头羊”的目标,可对标生态城市建设要求,主攻三个方面。一是以低碳减排为目标,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二是做好城市“扩绿”工作。在已基本形成的“三屏六楔、两脉两环”自然生态格局的基础上,加强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优化城乡绿色空间布局,在不断提升佛山的城市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佛山的外在颜值,使“半城山水半城绿、水乡绿韵入画来”成为佛山的城市印象深入人心。三是推进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建设。打造集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千年古城、朝气蓬勃的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城市、高品质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于一身,交相辉映、相谐相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人文之城。
作者/余泽娜,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编辑/王琦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