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在线

调研报告丨乡村振兴背景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何向纵深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伴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上成效显著,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压力。近日,佛山市2023年第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一党小组成员深入南海区、顺德区部分镇街实地调研,对佛山市内先进村居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分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共性问题,提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建议。

顺德区的乐从大墩村四小园建设成效显著,村内规划建设水车公园,让村内人居环境清新优美。/资料图片

经验

党建引领凝聚整治合力 文化润心营造浓厚氛围

调研组先后前往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和顺德区乐从镇大墩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研工作,两村虽然在地理区位、发展优势、人口规模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较好成绩,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整治合力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明确责任分工。成立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村两委委员为成员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各项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岗。二是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形成头雁效应。党员干部主动担当、敢于作为,形成“头雁”带头干、“红苗”带领干、党群带动干的“雁阵”示范效应。三是落实网格包干,力求不留死角。结合网格分片管理制度,落实党员村干部网格包片责任制,设置片区负责人,并公开上墙。提高片区巡查频率,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对困难问题统一汇总,共同商讨对策,将党的力量延伸至基层末梢。

强化文化润心,营造浓厚氛围

一是挖掘历史文化,延续古村血脉。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本村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赋予“四古”(古树、古桥、古祠堂、古河道)新风貌,传承历史、留住乡愁。二是创新美化理念,开展评比互动。支持鼓励各村小组把美丽田园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依托自身特色资源,打造了多个辨析度高、别具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形成岭南水乡旅游线路。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聚合效应。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开展高频次宣传,让广大村民从“袖手看”到“拍手赞”,再到“动手干”,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蔚然成风,形成共建共享共治良好氛围。

南海区的儒溪村处处皆是美景,优美宜居的乡村环境让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资料图片

强化资金保障,夯实物质基础

一是规范收益提留,强化专项管理。强化对集体经济组织提留资金比例做出指导要求,提留比例不得低于30%,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合理利用自有资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环境治理等公益事务。二是推动产业振兴,引入社会资本。三是树立正确理念,用好改造资金。立足自然就是美、生活就是美、简单就是美,不搞大拆大建、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始终坚持人居环境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让村民有宜居的生活环境,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强化志愿服务,营造共享格局

一是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凝聚群众力量。通过设置固定的志愿服务点,整合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积极创建“美丽庭院”“美丽巷道”和“美丽四小园”,形成全村总动员、全民参战的生动局面,掀起争当人居环境整治志愿者的热潮。二是完善志愿服务派单制,解决供需问题。定期采集了解基层志愿服务需求清单,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三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群众智慧。定期征求本村群众意见建议,落实好群众反映集中、呼声高的观点想法,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荣誉感。

不足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相对单一 建管机制尚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就,特别是地处珠三角的佛山各镇街,由于起步早、起点高、资金保障较为充足,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环境,但同样存在共性问题需要关注。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体相对单一。当前,政府、市场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人居环境整治动力与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保障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涉及数亿民众生存福祉的、耗资巨大的基础民生工程,需要可靠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与社会融资机制予以保障。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机制不够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包括建设、使用和管护等环节,需要全面规划及多个部门参与。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管机制还不够健全。例如规划引领不够突出、部门联动不够到位、建管衔接尚欠缺等。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地区发展不均衡。既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不均衡,也表现为乡村之间的不均衡。

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街道杨梅村委会六社村的农村人居环境风貌提升成果明显,在云东海北湖沿线,村中一排红白相间的农房沿湖分布,门前菜园用栅栏规划整齐,在风光旖旎的生态湖景中增添几分田园风情。/资料图片

建议

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是村民的期待,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不断统筹社会多元主体、夯实物质保障基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发挥先进示范带动,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夯实基础。

(一)统筹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提升农村善治水平

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彰显乡村特色,不搞一个标准一刀切,力防千村一面,把原生态村居风貌和现代元素有效结合起来,把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统筹考虑,把人文和自然高度融合,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积极打造新兴绿色生态业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绿的底色。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乡村社会发展规划与布局之中,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的方针,明确主体权责,推进“放管服”改革,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工具,加强乡村建设带头人培育,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励和吸引第三方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二)夯实物质保障基础,多元化畅通资金来源渠道

一是以财政投资为主,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农村环境整治具有区域公益的属性,决定了其建管投入以财政为主。要落实好中央适当奖补、地方为主的政府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强化资金使用监督,做到专款专用。要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保持投入比例逐年增长。二是社会出资为辅,拓展建管资金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搭建各种平台,规范社会资本参与途径,深入拓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收益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三是个人集资为补,鼓励村民自己投入。农村环境整治的部分项目,要以自愿为原则,在不加重村民负担的前提下,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鼓励村民支持一些整治资金。充分调动乡贤、农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的整治积极性。特别是后期的管护经费,要合理设计好政府补贴和农民群众出资比例,形成良性机制。

(三)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整治效果长效性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由于各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人口流动量等都存在差异,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点是改善人居生活水平,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对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村,工作内容应着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村内道路、停车场、环卫等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的村,应主动挖掘或者创造乡村特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二是制定“接地气”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既要考虑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又要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制定村民能够理解并且满足的整治政策,使政策更加具备科学性和合法性,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操作性和有效性。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发挥自上而下的监督模式,加强对基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于执行不到位的村进行及时指导以及提出整改意见。村民和企业加强对政府和基层部门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有效避免基层部门的失职行为。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整治结果进行绩效评估,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精准发现整治工作中的问题。

(四)发挥先进示范带动,持续推进地区均衡发展

一是打造样板,实现点面结合。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示范带动,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由于各地基础条件和财力不同,在具体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要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打造样板,发挥示范效应。按照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选取一些基础条件较好及村民参与意愿较强的村庄作为样板试点,通过试验示范来检验整治的技术和效果是否实用,村民认可不认可,区域适应性强不强。在技术可行、群众认可后,再向一定区域推广。二是整体推进,确保全面发展。统筹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时间上允许有先后,积极加大财政支持投入,补齐滞后地区发展的短板,实现所有村居一个不落、村村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实现均衡化发展。

(来源:佛山市委党校,有删改。执笔人:王硕、刘赟)

编辑/王琦玥

更多内容,请点这里